语文 | 17年的课堂常态都是“专题学习”,他是怎么做到的?
周一(其他学科)丨周二(英语)
周三(数学)丨周四(语文)
周五(班主任)丨周六(微周刊)丨周日(好文精选)
在深圳市宝安区的新安中学,一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正在进行着:没有很多传统的教材,没有大量的练习题、课后作业,甚至没有老师精彩的讲授,40多名高一学生正端坐在电脑前,认真地读王安石作品以及相关文章。
这是吴泓老师语文课堂的一幕。50多岁的他,可以说很另类,因为在语文教学中,他专门为学生设置了28个专题,进行“读写一体”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而这一做,就是17年。
一路做下来,这是怎样的一场语文教学实验?他的专题学习到底是怎么进行的呢?我们听听吴老师的现身说法。
一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是怎么确定的?下面我就讲一下,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一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是怎么确定的?
在学生学习的课程里,我一共选定了28个专题的学习内容(具体过程中会有增有减)。分为教师选定的16个专题和学生自选的12个专题。
教师选定的16个专题学习的内容会分别安排在:
高一上学期:
《诗经》、《边城》、海明威、中国当代诗歌(79年至2009年);高一下学期:《论语》、屈原、莎士比亚、《雷雨》;
高二上学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呐喊》和《彷徨》、苏轼、王安石;高二下学期:韩愈、伍尔芙、李白杜甫、加缪。(这个顺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有所调整和变化)
学生自选的12个专题则在课外或假期完成。
这样顺序的安排,其内在逻辑是遵循学生在高中阶段语言思维发展是由“感悟”上升到“思辨”,并以“思辨”为主逐步过渡到“研究”的规律。
以高二上学期“王安石”专题学习为例,我确定的理由如下:
1、高二上学期的前半段,学生进行过“蒋廷黼《中国近代史》”专题学习,对洋务运动、康梁变法、慈禧新政等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改良)运动比较熟悉,对作为改革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改革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改革过程中会遭遇到的问题等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为“王安石”专题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做出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和历史上其他有争议的变法人物及变法(如商鞅变法)等不同的是,作为一位改革失败者,即王安石本人,其人格局限在后世饱受争议;而作为农耕专制社会由高峰走向衰颓的一次失败的变法,即王安石变法,其与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政治改革(改良)多有绾合、可比之处因而最具现代启示意味。而这人格的局限和现代启示意味等正是其研究价值所在。
3、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蒋廷黼《中国近代史》”专题学习的“语言目标”的教学要求。(注:本专题“教学目标”第一条“语言目标”各小条中均有“进一步”的提示。为达成此项目标,从“蒋廷黼《中国近代史》”专题学习开始,学生就从网上购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彭漪涟、余式厚著的《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一书,作为课外阅读)
确定专题教学内容后,怎样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是依据学生在“本阶段”需要发展哪些语言思维方面的能力来设定的,仍以高二上学期“王安石”专题学习为例,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语言目标
(1)进一步学习从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中提炼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对各种不同观点的分析、比较中,概括、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2)进一步学习从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中选定能够充分证明自己观点的事实材料,用事实说话,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地去证明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学习运用准确、严谨、缜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思想目标
(1)深刻性:认识历史事件“王安石变法”的本质,理解历史人物王安石性格的复杂性;
(2)独创性:充分地掌握王安石及“王安石变法”的事实材料,力图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观点;
(3)批判性: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推论等思维过程得出自己的结论。
3. 人格目标
(1)核心价值观:学习王安石的无畏与坚韧;
(2)辅助价值观:了解并认识到王安石的偏执与自负与变法失败有着莫大关联,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围绕内容与目标选定哪些学习材料?
必须明确,材料的选定有着“质”与“量”的要求,每个专题的学习材料大体从以下四个方面选定:背景阅读材料、核心阅读材料、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导写类阅读材料。
仍以高二上学期“王安石”专题学习为例:
选定的背景阅读材料是王安石生平事迹(含王安石变法内容)及创作。共8555字。设置这么大的阅读量,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本专题学习内容的背景信息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全面、深入地了解专题背景信息,对学生后边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题起到重要作用。
选定的核心阅读材料是王安石的作品及赏析文章。具体篇目是:
诗歌《登飞来峰》(出自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游记《游褒禅山记》(出自粤教版高中必修5第四单元文言文)
书信《答司马谏议书》(出自语文版九年级<初中>下册第七单元)
策论《兴贤》(出自粤教版高中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第五单元)
奏表《上时政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高克勤撰的《王安石诗文选评》)
共12263字。把初高中课本选入的王安石诗文拿来重读和把一些没有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拿来阅读,目的是让学生对王安石本人及王安石变法有一个感性的、全面的认识,因为原作是进入作者内心世界最直接的通道。通过对原作重组聚焦式的阅读,学生能够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作为政治家的为人与胸襟,以及为人、胸襟对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所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选定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具体篇目是:
朱国华《王安石小人化过程之推考》(有删节)
王晓如《闲话王安石的人品》
黄仁宇《王安石变法》
王中宇《毁誉千年王安石》
红树林子(网名)《独守千秋——感悟王安石》
杨明世《隐秀褒禅山》
岳晓东《王安石偏执误政》
共44912字。选用这样一组视角不同、观点冲突、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其目的是要给学生的思维造成冲击力,它能够激发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批判意识,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中,分析归纳,比较推论,生成自己的思考和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判断。可以说,这样的一组阅读材料,是达成高中阶段语文专题学习“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选定的导写类阅读材料有:
(1)红树林子(网名)《独守千秋——感悟王安石》,岳晓东《王安石偏执误政》。
(2)“家园——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上往届学生“王安石”专题学习习作共31篇,教师推荐其中的10篇。
计25000字。教师分析感悟类文章和思辨类文章的差异及构思谋篇的写作技巧,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定向、选题,选材成文的写作能力。以往届学生习作为导写材料,既可成为学生定向、选题、写作上的借鉴,也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总之,学习材料的选定本着丰富、复杂、开放的原则。因为只有丰富、复杂、开放的学习材料,才能挑战学生的思维,极大地满足学生深入了解和深度探究的欲望。
专题学习的具体流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具体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每一个专题学习必须的,第四个阶段视情况而定。
第一阶段
包括以下具体环节:
1.“泛读概述”
要求学生携带笔记本或者记录纸页,进入网络教室,登录学习平台,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对重要信息要加以提示,如“透过加粗的字体你想到什么?请在笔记本或者记录纸页上记录你最初的感受。”此环节一般情况下用两课时。
2.“精读原作”
精读原作是在积累语言、思维、思想的资本,得下足工夫。思考也好,对话也罢,前提都离不开精读原作。此环节一般情况下用四至六课时。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设计好精读程序。为节省时间,增强效率,可从两方面着手:①学生人手一份纸质印刷品的原作及赏析文段,以便于在没有网络平台的早读课上反复诵读,加深对原作的理解;②学生进入网络教室,登录学习平台,采用默读法完成原作精读,细致体悟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主张,以及赏析文段所要表达的观点、看法及评价。
(2)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因为之前的“泛读概述”,学生极易滞留于专题学习的背景材料当中而无法走进这些作品。此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诵读状况,体察学生的阅读困难,帮助学生走出浮于表面或者偏移主题的理解,力图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3. 研读思维挑战性的文章
这些文章既可以是著名学者写的,也可以是专业教授写的,还可以是语文专业之外如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写的。
在文章的排序上,高一年级开始可先侧重于感悟,逐步添加思辨、研究类的文章;进入高一下学期直到高二年级,则要先侧重于思辨、研究,后侧重于感悟。这样,既顾全大局,又要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学力状况及水平仍处于感悟与思辨之间,进入思辨到研究还有一定困难。总之要从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这一环节一般情况下用六至八个课时。
第二阶段
包括以下具体环节:
1.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再读原作。
此时,教师可不时加入一些新作,主要是在挑战性的文章中所引用的诗词或者文段,如“王安石”专题,选入原作中并没有《桂枝香•金陵怀古》《收盐》《泊船瓜洲》《梅花》等篇目,但挑战性文章中有引用。教师的这种“不时加入”体现在教学行为上是个别提示,如学生再读《登飞来峰》及赏析两则,则告诉学生这是王安石早期的诗作,与晚年诗作《泊船瓜洲》、《梅花》、《桂枝香•金陵怀古》相比,表现出的心境是不同的等。此环节用两课时。
2. 师生适时进入演播室或传统教室,教师“深解”原作。
所谓“深解”不是教师在“讲”,而是教师在“问”;不是在“讲”一篇文章,而是在“问”一组文章。“问”要有冲击力,要有启发性,要给学生作头脑风暴式的刺激,要让学生对原有的思考和结论产生新的质疑。此环节一般会用上两个课时。
3. 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再读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文章。
在第一阶段,学生虽然研读了学习平台上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文章,但长时间的研读(思考)又极易深陷其中,为他人的观点和论证所左右。此时,教师再一次走进学生中间,对学生的阅读状态、阅读方法等作进一步的指导。如比较并思考不同作者、不同文章其立论的逻辑起点和论证的思维路径,力图得出自己的思考和思想,为下一阶段进入到定向,定题、写作等作准备。此环节一般情况下会用上两个课时。
有人说这是“重返”,也有人说这是“反刍”,而我以为这更像广东人的文火“煲汤”,要煲到“火候”才能煲出“味道”。所谓“火候”就是要给够学习的时间,所谓“味道”就是要学生得出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没有足够的“火候”,煲不出“自己的”思考和思想,必然导致抄袭成风。这也是我说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原因。
第三阶段
包括以下具体环节:
1. 学生定向、选题。
一般来说,学生在这一环节上,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选题过大;选题与定向不分;只能定出研究方向,不能选定具体标题;随研究的推进,定向和选题都会有所改变;或已经选定好习作标题等。
针对学生定向、选题存在的具体的问题,我们要做如下工作:
(1)教师开设写作指导课,分析感悟类文章和思辨类文章的差异及构思谋篇的写作技巧,如内容与形式、立意与行文等,帮助学生提高选题、选材成文的写作能力。用一课时。
(2)推荐学生阅读网络学习平台上往届学生做这一专题学习的习作。以往届学生习作为借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选题、选材成文的写作能力,克服选题、写作上的畏难情绪。
2. 修改甚至重写,主要是针对“此次”专题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必须承认,部分学生的习作并不能一次性写成,修改或重写是相当重要和必要,它是学生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包括思想、思路、文体、样式、遣词、造句等)的过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要帮助学生习作过关,写一篇像样一篇,这不仅是学生专题习作过关的问题,更是学生信心不断积累的问题。为达成此目的,教师需“一对一”反复多次地帮助学生,也可以让学力水品高的学生帮助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一句话,“等得起”,“耐得住”,帮助他们迈过这个“坎”。
3. 习作上传网络学习平台,开设学生习作点评课。用一课时。习作点评不是一两篇学生“好文章”的教师讲评,而是五六篇甚至十多篇一组的自由式、互助式的学生点评。必要的话,学生上交习作后及时写下反思和回顾。
第四阶段
这一阶段的设置视情况而定,如“读《论语》”专题学习举办辩论会,“读中国当代诗歌”专题学习举办朗诵会等。
在专题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关注哪些问题?
只讲两个关键问题:
1. 注重精神培育、思想生成、思维训练的同时,关注并落实学科知识的掌握、学习策略的获得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做《论语》专题,原著读至大半,可让学生做三件事:一是整理《论语》中常用的实词30个左右;二是整理《论语》中常用的虚词10个左右;三是整理三到四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用法的文言文句式。可学词典的做法,也可列表,收集的例句要相对多一些。等到读现代人评价古人古文的文章时,可做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归纳概括,分析、判断、评价,写法模仿等事情。
2. 注重客观外在目标的预设和客观计划的制定,但更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内心体验和学生个体主观意义的生成。
学生“体验”与“生成”的过程是艰难而缓慢的,我们不可能“多快好省”“大干快上”或者喊几句“高效课堂”的口号就能够达成,但也不能“少慢差费”,无所作为。这需要教师的智慧——学生需要的是你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如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或点拨等等。教师如果没有这样的深切的体验,就很容易相信这样或者那样的教育“神话”。
最后,用我喜欢的现代诗人巫昂写的几句诗与大家共勉——
做老师最大的善,是让学生以各自的自我,学各自的习,发各自的声音,并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教给的是方法而非纯知识,视她们每个人为一朵奇幻的花。
本文综合整理自作者博客,已获作者授权。
作者丨吴泓(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
图片丨花瓣网
编辑丨田佩
“星教师”广告合作请联系:023-67450968
投稿邮箱:3207153742@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字,阅读更多“语文”相关内容
/ 随时的修养 /
点击下图,直接连线 ▼
/ 2017中学语文年度教学设计 /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订购】